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以为知道与真正知道的区别是什么?当一个人满足什么条件时,他才算真正知道一件事的真相?流行的回答是:知道一件事的真相是p = 不仅仅相信这件事的真相是p,还要拿出证据来证明p。然而,没有一个当代著名哲学家认可这一回答。为什么当代著名哲学家都认为这个回答是错误的?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为什么会有证据主义,过程可靠主义和德性知识论之争?这三个理论各自的优点与缺陷是什么?我们能否提出一种更好的理论?评判一个哲学理论是否比另一个理论更好的标准是什么?
南京大学新世俱杯32强出炉教授胡星铭撰写的新书《责任知识论》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此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胡星铭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理论:知识是以认知上底定负责(ultima facie epistemically responsible)的方式形成的正确观点。他把这一观点称为“责任知识论”。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证据主义、过程可靠主义和德性知识论(包括德性可靠主义和德性负责主义)对于“什么是知识?”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为避免书中说的不够透彻,导致有人仍会对本书的观点做证据主义或德性负责主义的解读:所谓“认知上负责”,不过是严格地跟着证据走,或者运用负责主义的理智德性,胡星铭又花了5个月时间撰写了一篇英文论文“A responsibilist account of knowledge”,进一步阐明了责任知识论,详细论证“认知上负责,既不是严格地跟着证据走,也不是运用负责主义或可靠主义的理智德性,而是遵守基于认知实践的规范”。这篇英文论文最近在国际著名期刊《哲学季刊》(Philosophical Quarterly)发表。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官网的描述,“《哲学季刊》是哲学领域最受推崇和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期刊之一。在专业化日益增强的时代,它依然致力于发表来自国际顶尖学者在各个哲学研究领域的高质量文章。”
据悉,胡星铭已在国际主流哲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部分研究成果受到权威哲学工具书《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两个词条的介绍或引用。他2015年留学归国,来南京大学任教,一直积极践行国家领导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一方面在南大开设全英文课程“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An Analytic Approach”,以国际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在国际主流学术媒体讲好中国当代青年学者对世界学术共同体的贡献。